你好吗?
Saturday, March 07, 2009 (12:30 PM)
刚刚通过表妹的博客读了一篇文章。也启发了我以中文表达我对常常碰到的事情的想法。
那篇文章写的是我们在无意识中逐渐地把单纯与开心的距离拉远了。这两件事的关系本来很紧密,但在繁杂的都市生活中,渐渐地被遗忘了。
这也让我想起了在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交谈。一句很简单的,“你好吗?”已被繁杂的社会事物扰乱了它的单纯。
记得上日文课时,老师教到,被问“元気ですか?”时,无论如何,必须回答“はい、元気です。”上泰文课时,被问"sabaay dii ree khrap?" 时,无论如何,必须回答"sabaay dii khrap."上西班牙文课时,被问"¿como estas?" 时,无论如何,必须回答"bien." 这是一种礼貌。
曾认识一位50多岁的加拿大人。至今,她仍为了一家非盈利机构发展的规划而日夜奔波。但无论她外表再疲惫,每当我问到,"how are you doing?" 时,她总是面带着笑容地回答,"i'm doing good."
相对的,新加坡似乎已被 pragmatism 彻底的淹没了。"how are you doing?" 后,常常会听见,"not good." 福建的"ho bo?” 后,常常会听见,"bo ho leh." 中文的,“你好吗?”后,会听见,“不是很好。”就连马来文的,"apa khabar?" 后,也会听见,"tak baiklah."
跟许多本地人上了外语课后,听见与别人不一样的回答。
A:元気ですか?
B:いいえ、元気ではありません。
A:sabaay dii ree khrap?
B:sabaay may dii khrap.
A:¿como estas?
B:muy mal.
一句简单的问候,招呼,似乎被我们视为一句很严肃的问答题。这或许是国家的 ideology 搞的怪。当我们认真的思考时,豁然发现,一句句的“不好“,“いいえ”,"sabaay may dii", "muy mal", "bo ho, "tak baik", "not good", 都在以社会的经济发展为标准来定夺。想想,我们又何曾以周遭较简单的事物来决定我们的人生快乐与否?
最后,我想问一句,“你好吗?”